礼仪培训

我们需要的都是学习
发布时间:2012-03-07 浏览:字体大小[ ]

    说到礼仪,其实我是很惶恐的,因为在生活中,我见过很多人失礼的地方,也被很多人批评过“不懂事”、“不懂礼貌”。
  正是这种惶恐促使我不断反思、观察和学习,一次次摔倒,再一次次爬起来。每一次疼痛的背后是成长,每一次成长的背后则是庆幸:幸好我遇到的是好领导、好同事,否则我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种既惶恐又庆幸的感觉伴随了我整个写作过程。一方面,我看到许多跟我当年一样青涩的年轻人犯错时,忍不住想提醒他们一下,帮助他们一下,希望他们少走我当年的弯路;另一方面,我内心充满了对“资格论”的恐惧——我们这个社会是讲“资格”的,我凭什么说别人做得不对?我又凭什么可以教人东西?我又不是专家,也不是什么权威!
  我想,最适合我的一个词可能是“分享”。结合我的所见所闻,结合我的惨痛教训,结合我的所思所想,跟朋友们聊聊我所知道的职场礼仪。这些东西不见得都是对的,更谈不上全面,但却是我以及我朋友在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拧去水分,剩下的都是干货。
  可能是毕业于政法院校的缘故吧,我有时候讲着讲着就容易流于愤激了,有时候又显得有些世故。有个校友就说过我太“复杂”,而事情的起因是我帮他找过一份工作。
  有一天,他跟我说他想跳槽了,问我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我问清他的情况后,给他推荐几家单位,并叮嘱他说:“你说不说是我介绍的都无所谓,但你请人家帮忙后,一定要说声谢谢。哪怕最后不去他那儿上班,也可以跟他交个朋友,有事没事常联系。”
  他满口答应,但以我对他的了解,他基本上不会照做。他去其中一家单位上班后,就再也不会跟其他几位联系了。过了俩月,当他在新单位安定之后,我问起他此事,发现他果然忘了。倒是我那几位朋友,一段时间后还会反过来问我:“你上次说的那位朋友后来怎么样了?还来我这儿上班吗?”
  我知道后挺生气的,批评他说:“你平时倒是挺‘清高’的,不屑与各方面的人往来,但是事到临头呢?还不是得到处找人?找人帮忙不丢人,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但是过河拆桥就有点儿不对了。”
  可能是“过河拆桥”几个字刺激到他了,他也有些激动:“我这不是最近忙吗?”
  我说:“有事拍马屁,没事不联系,这还不算是过河拆桥?”
  我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这位校友平时没少说我拍人马屁。他自视甚高,我行我素,平时不屑与人交往,我那些抽烟、喝酒、递名片的行为,在他眼中分明成了阿谀奉承。当我劝他改一改的时候,他说我思想太“复杂”。但是当他需要帮忙的时候,他又何尝“简单”过?
  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说:“予岂复杂哉?予不得已也!”若是可以一辈子待在象牙塔里,不愁吃穿,你以为我想这样?退一步说,难道你跟教授、学者打交道,就不需要讲礼仪了?他们就不食人间烟火了?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被迫变“坏”了,而是我们过去接受的礼仪教育太少了,一时半会儿还不习惯,“事君以礼,人皆以为谄也。”
  或许我们都不需要改变本心,我们需要的只是学习。
  不学习礼仪的话,你可能还是高举着酒杯向人敬酒;不学习礼仪的话,你可能还是先让客人进电梯,然后让电梯撞他一脸;不学习礼仪的话,你可能还是拿小勺舀着咖啡喝。回到第二章那个乘车问题上:如果是你的朋友开车来接你和另外两个人,有人坐在前排右侧,可他中途下车了,你坐在后排右侧,这时候要怎么办呢?
  正确的做法是,你也要下车,然后坐到前排右侧;原来坐后排左侧的,则挪到你的位置上。这就像排队等号一样,前面的人走了,后面的人就一个个跟上。但是不学习礼仪的话,绝大多数人会忽略这一点!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时代变迁,“礼”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却始终没变。在礼仪这个课堂上,我充其量只是一名中学生,讲的或有不到的地方,还请各位“校友”指正!


  
  

 

 
 

『 上一页』文化差异和盛气凌人的礼仪      『下一页 』与人联络的礼仪

CopyRight @ 2006-2011 All Right Reserved 武汉逆风飞扬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花桥二村圆梦圆国际广场C座2806室
联系电话:027-82261442  027-82625458 QQ客服:743225261 1753888918 鄂ICP备0900580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0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