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吃饭不仅是生存,更是一种社交
民以食为天,五谷杂粮,一日三餐本是生存的根本。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吃饭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吃饭不再只是为了果腹,而成为社交的重要工具。正如人们所总结的经典之言:饭局多的男人背后有个怨妇,没有饭局的男人背后有个超级怨妇。如果一个人与饭局无缘,总是一个人用餐,或是不会有效利用吃饭这种社交工具,那这个人也就无法立足于复杂的社会。
吃饭自古就承载了众多的社交使命,在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渑池会上蔺相如屈秦王,使赵国得数十年之太平。。。总多的政治饭局,都生动的讲述了英雄们运用智谋进行对决,只为在政界获得一席之地。
通过吃饭社交,不但关系着利益所属,甚至决定了你的人生成败,千古鸿门宴饭局,充斥在主与客之间的不是愉悦欢快的就餐气氛,而死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战意。整个用餐过程中三起三落,惊心动魄,极具传奇色彩。也正是因为在鸿门宴中相遇错失了杀掉竞争对手的最好时机,才使得刘邦坐拥天下,项羽却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在饭桌上,人的一饮一酌都是禅,有心者在人的吃相与饮食习惯中参悟玄机。端的是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通过吃饭社交,酒肉朋友变成了朋友,交易也自然变成了交情,孟州牢城的施恩看上了武松的拳头,他对阶下囚的武松礼遇有加,用好酒好菜款待武松,还把自己的老父亲拉来与武松饮酒。推杯换盏之后,感受到兄弟情深的武松自愿为兄弟两肋插刀,醉打蒋门神为施恩出气。施恩通过吃饭喝酒的感情投资把一位打虎英雄变成自己的兄弟,兄弟为自己出头就是变得理所当然。
钱钟书老先生说:“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能,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等。”这已经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在中国,在关系和人情的隐形社会制度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人,越来越和吃饭脱不了关系,与领导吃饭,小心陪酒说话,展示自我,升职加薪指日可待;与下属吃饭,夹菜敬酒,聊天说话,表现终极关怀,争取更多支持;与同事吃饭,活跃气氛,谈天说地,酒到深处人脉自来;与客户吃饭,有节有礼,热情友好,不再仅是生存的必须,更是维系人们情感与利益的纽带。通过吃饭,人们完成政治博弈,钱权角逐,情感交流,一切难事都变得好办。在人际交往中,吃饭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吃饭,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凡有人处,就有饭局。
(二)对生意人来说,吃饭是严肃的社交活动
在一桩买卖最好能够,卖方和买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为了达成共识,双方你来我往的打太极。饭桌成了生意人严肃较量的沙场,吃饭也成了生意人严肃的社交活动。入局即开战,边吃边战,要么水到渠成,要么前功尽弃。
既然吃饭是生意人严肃的社交活动,那么就有必要为了一顿饭局做大量的前提准备工作,通过一切手段认识被邀请人,请人入饭局,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推杯换盏,满桌狼藉之后,与目标对象建立推心置腹的友好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那么生意人请人入饭局应注意哪些细节呢?
首先,邀请的目的要明确。明确了请客的目的,接下来要请谁,怎么请,请在什么地方,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要达到什么效果等问题自然就引刃而解了。
其次,邀请的细节要做到有礼。邀请儒商,须征求对方吃西餐还是中餐,以显示作为东道主的礼仪如果是外地客户,在拿不准对方的性格和爱好时,可以邀请对方吃当地的特色菜,如果客户有明确爱好,那就投其所好,并表现出原来我们都喜欢那里。 最后,邀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打电话邀请,快递邀请函,直接上门邀请,提前预约。当然,最经典和常用的莫过于顺水推舟;和客户谈到用餐时间,聊得正欢,然后看一下表,哎哟,时间过得可真快,在那们去吃个午饭吧,咱这附近有一个会馆,那里的京菜和烤鸭都不错,咱们边吃边谈,给您接风,然后示意秘书带上合同,一场好戏就此上演了。
在人脉,关系网,社会资源被看的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饭局的纽带作用也日渐突出,宴请成为一场利益的角逐,因为生意人的饭桌也不容随意。
(三)饭局是实现更多红利的原始资本
从2000年开始,为赴和巴菲特午餐的约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就餐者付出了高昂的餐费,从2003 年的25万美元,到2006年的62万美元,再到2010年的168美元,一顿饭能拍出上百万美元来,当然不仅仅是吃饭那么简单,全世界人都知道,竞拍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达到他的目的扮成他想办的事。
随着饭局的种种价值被凸显,全世界的人都开始意识到,饭局能给人带来利益。而且饭局本身也是一种投资,通过这个资本,设局者可以投资,额可以融资,最终实现利滚利。
设饭择人的功利性目的变成了平等沟通的正向需求,尽管企业家与高管们没有把一场饭局描述的栩栩如生,我们却能够从饭局的结果看到饭局中双方的审视与利益合作。最终,局大于饭,饭本身倒被消解了。局的价值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当饭局创造了更大的资本后,我们更无法忽视饭局本身的这个资本。这个资本,想要创业的青年无法忽视,那些已经拥有丰厚财富的企业家们无法忽视,对于现代人来说,吃饭那个严肃的社交活动,饭局更是我们事先更多红利的原始资本
(四)结交成功人士,饭局这个的聚变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可以让人产生特定的思维习惯,甚至是行为习惯从而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受到来自环境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的改变自己的品行。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自己的未来或许就是什么样子。与强者交朋友,自己会变得更强,在一无是处的交际圈中,自己会变得颓废麻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到头来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因此,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就要努力和成功者在一起。与成功者为伍,有助于我们在身边形成成功的氛围。在这氛围中,我们可以向身边的成功人士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感受他们的热情,了解并掌握他们处理问题的技巧。
(五)紧握不同类型的中国式饭局命门
如今的美食达人有很多,大报小报上的专栏作者都在教读者如何在琳琅满目的招牌中挑选出性价比极其高的美食。但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是享受美食那么简单,要干点什么事,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吃饭,一箪食,一瓢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看似简单的饭局,关乎每个人的衰成败,关乎宠辱升迁,关乎喜怒哀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生辰满月,商务联谊,职务升迁,不一而足,乐此不疲。饭局又分很多种,组织有抓住中国式饭局的命门,才能对症下药,各个击破。
1.再熟也要客气的私饭局
这是私人办事的求人局。中国人的这种规矩也不知道是 从哪一个朝代留传下来的,只要办事,先想到的总是有没有关系,脸皮薄的后生们常常会被长辈们教训:提干,加薪调动,官司,升学,就业等等,没有关系能行吗?要有关系,都离不开饭局,在办公室谈事情,容易拘束紧张,很多话都不能敞亮着说,在饭桌要办事先不说,先吃饭,几轮觥筹交错下来,脸热了,肚子饱了,气氛自然也就开了。
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这一招真是屡试不爽。难怪如此习俗能在这人情社会千古流传。有一家长想让上小学的儿子当班干部,评三号以利小升初,而孩子的班主任正是自己的老同学,他就请这个同学吃饭,送礼拉票。这是此类饭局中最常见的现象。它同时也证明了,即使再熟悉,也要客气的深刻内涵。
2.连外国人都懂的公饭局
比私人局更常见的恐怕要属单位之间的因公饭局。公饭局的首要条件:档次要高,味道要好,环境要美。一般酒桌上不谈公事,但在推杯换盏之间,手段高明的人还是能斩获不少利益。公饭局,可以说是高手们过招比武之地。
3.老人新人都喜闻乐见的联欢局
这种饭局比起前两种来说。目的要单纯许多,基本上属于工作餐性质,晚餐时间,下班之后,单位内部联欢,单位之间联欢,美其名曰加强交流增进感情,无非是找一个借口在一起吃饭。公司新任常常期待此局的开展,可以更快地融入各个小集体最好能够,公司的老人们也抱着拼饭省钱,交朋友等想法而乐意担当组织者。圈子文化,也就是在这种饭局之中得以持续发展。
4.令人欢喜令人忧的后勤服务局
家人,朋友在周末,节假日在外面设饭局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辛苦了一周,大家聚在一起打牙祭是一件放松身心的好方式。同城工作的同学,朋友过年过节理所当然要聚。还有婚宴,喜宴,谢师宴,辞师宴等,中国人从来就不缺聚的理由。
5.潜规则也不少的酒文化局
这种局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但是一旦碰到了将会比任何局都头疼。领导或上司召唤的饭局,一来是向下属表示亲近,认同你是自己人,向你传达工作中我们是上下级,下班后我们就是亲兄弟的信息,二来有可能是找部下陪他消遣,回笼钱财,减少自己的开支,往往是在简单的饭局之后,还有麻将局,牌局等饭后文化局。
饭局何其多,滋味唇舌知。饭局既然被称作局,便意味着其中是有全套的。在饭局里混的如鱼得水的人通常也在各个场面上混的比较顺风顺水,当生活变成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的轮回时,我们要小心谨慎,别让自己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