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培训

公共礼仪培训讲解
发布时间:2015-03-06 浏览:次 字体大小[ ]

行车礼仪培训讲解
  在争分夺秒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来去匆匆,往往需要驾驶或者乘坐各种车辆,尤其是各种机动车辆,以求方便。
(一)汽车的驾驶
    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人的人驾驶汽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驾车外出早已并非谋生的手段,而是提高生活质量与乐趣。
    驾驶汽车时,每位驾驶员都必须牢记出行有礼,礼让三先,时时刻刻不允许忘乎所以,目中无人,在技术合格,服从管理,安全驾驶,礼让他人等四个方面,努力表现的好上加好。
1.技术合格
    具体而言每位驾驶员都应该一丝不苟的对待以下观点;
    【1】掌握驾驶技术
    【2】精心维护车辆
    【3】取得正式资格
2.服务管理
    驾驶汽车外出时,如欲高兴外出,满意而归,就必须认真遵守有关规定,虚心接受管理。
    【1】遵守规定
    【2】接受管理
3.安全驾驶
     在驾车外出时,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他人,都必须牢记安全第一。
    【1】树立安全意思
    【2】采取安全措施
4.礼让他人
     行车之礼仪,让人第一!在任何条件下,汽车的驾驶和均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其他人,其他车辆礼让三先
    【1】礼让其他机动车
     当大家驾驶机动车行驶时候,都应当具有平等意识,小车不宜欺负大车,新车不宜欺负老车,高档车不宜欺负低档车。同等道理,老司机不可欺负新司机,大车司机不可欺负小车司机,本地司机不可欺负外地司机。
    【2】礼让非机动车与行人
     其一,要礼让非机动车,对自行车,三轮车,架子车等非机动车,最后避免并行,错开行驶。
     其二,要礼让行人,对行人,尤其是老人,孩子,残障人士,一定要予以照顾,该避让就要避让,该减速就要减速,该停车就要停车,遇到雪天时,要防止自己车辆通过时所溅起的污泥浊水弄脏行人。
     其三,要礼让外国宾客。遇到外国宾客乘坐的车辆通行时,无论当时是否进行了交通管制,机动车驾驶者均应对其礼让。
 (二)轿车的乘坐
     乘坐轿车,通常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人士在“行”的问题上受邀选择,乘车之时虽然短暂,但仍有保持风度,以礼待人的必要。不要为了追求抵达目的,而忘乎所以,不及其余。
    乘坐轿车时,应牢记的礼仪问题主要涉及座次,举止,上下车的顺序三个方面。
1.座次
    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乘坐轿车时一定要分清座次的尊卑,并在自己适得其所的位子就座,而在非正式场合,则不必过分拘礼。
    轿车上座次的尊卑,在礼仪上来讲,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
    【1】驾驶者的身份
     驾驶者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主人,而是专职司机。由主人驾车时,一般前排座位为上,后排座位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乘坐主人驾驶的轿车时,最重要的是不能令前排空着。一定要有一个人坐在那里,以示相伴。由先生驾驶自己的轿车时,则其夫人一般应坐在副驾驶,由主任驾车接送其友人夫妇回家时,则其友人之中的男士,一定要坐在副驾驶,与主人相伴,而不宜形影不离的与其夫人坐在后排,那将是失礼之至。
    由专职司机驾车时,通常讲究右尊左卑,但座次同事变化为后排为上,前排为下。
    【2】轿车的类型
    【3】座次的安全
    【4】嘉宾的意愿
    通常,在正式场合乘坐轿车时,应请尊长,女士,来宾就座于上座,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礼貌,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与此同时,不要忘记了尊重嘉宾本人的意愿和选择,并将这条放在最重要的位子  2.举止
    与其他人一同乘车时,即应将轿车视为一处公共场所,在这个移动的公共场所里,同样有必要对个人的行为举止加以约束,具体来说,应当注意一下问题;
    【1】不要争抢座位
    【2】不要动作不雅
    【3】不要不讲卫生
    【4】不要不顾安全
3.上下车的顺序
    上下轿车的先后顺序也是有理可循,其基本要求是:倘若条件允许,须请尊长,女士,来宾先上车,后下车,具体而言,又分为很多种情况。      
    

公共礼仪培训讲解之行路礼仪
行路礼仪培训
(一)概述
    行路,它是指人们举步行走,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讲,行走无一例外地都是其活动的基本方式,即使采取其他任何交通工具像,汽车,火车等,行路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社交礼仪,行路亦须自尊自爱,以礼待人。行路不但有普通通行的礼仪守则,而且在不同的行路条件下还有各自的具体要求。
(二)基本要求
    对于行路,不管是一个人独行,还是多人同行,不管是行走于偏僻之地,还是熙攘街头,都有一些基本的礼仪要求应当遵守。这方面的基本要求有:
1.自律
    行路,对一般人而言,多数情况下是个人的室外活动,在这种缺少他人监督的时刻,讲究礼仪的人尤其需要慎重,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行事依然要处处谨慎,好自为之,一如既往,切不可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在家中,单位里处处恪守礼仪,而在街头巷尾行路之时却面目全非,肆意妄为,将礼仪与社会公德置诸脑后。
    遵守社交礼仪,在行路时就要对自己始终自律,严格约束个人行为,具体而言,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吃零食
    在行走时大吃大喝,不仅吃相不雅,不够卫生,不利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有时候可能给其他过往人群造成不便,有碍于人。
    2.不吸烟
    吸烟有害健康,在行路时吸烟会污染空气,甚至还有可能烧坏比人的衣物,十分不安全。
    3.不乱扔垃圾
     在行路之时,若有必要处理个人的废弃物品,应将其投入垃圾箱,不要随意丢弃,破坏公共场所卫生环境。
    4.不要随地吐痰
    行路时,若需要要青嗓子,吐痰,应于旁边无人时,将痰吐在纸巾里包好,然后丢进垃圾桶,不要将其“自行消化”,更不能随地吐痰,直接吐入垃圾箱也十分不卫生。
    5.不过分亲密
     恋人或夫妻一起行路时,不应勾肩搭背,又抱又搂,边走边吻,表现过分亲密,将这类个人隐私当众“公演”,极不自重,而且也会令路人感觉不舒服不自在。
    6.不尾随围观
    发现街头冲突时,应予以劝阻,但切莫围观,起哄,煽风点火。对于不相识的异性,不应浅薄轻浮,频频回首顾盼,更不许围随其后,充当“马路求爱者”,对其进行骚扰。
    7.不毁坏公物
    对于公共场所的各种设施,物品,要自觉爱护,不要做攀着树枝,采择花卉,蹬踏雕塑,在墙上信手涂鸦,划痕,践踏绿地,草坪这一类毁坏公物的事情,爱护公物,应当成为每个人主动自觉的活动。
    8.不窥视私宅
    对于通自己毫不相干的私人居所,不要贸然上前打扰,更不要趴在其门口,窗口,墙头,偷偷观望,干涉他人的活动自由。
    9.不违反交通规则
     行路时务必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天桥或地下通道,必要时要看红绿灯或者听从交警指挥,不要乱闯红灯,翻阅隔离栏,或者在马路上随意穿行。
2.相互体谅
    在行路时,对何人一个人,即使是一位素未平生的人,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关注,相互照顾,相互体谅,并且友好相待,这主要表现咋下列几个方面:
    1.热情问候
     路遇熟人,通常应当问候一下对方,至少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向其大个招呼,不应当对其视若无见,对于其他不相识者,如正面发生接触时,也有必要向对方问好,然后讨论其他。
    2.答复问题
    有人向自己问路时,应尽力相助,有可能时还可以为之带路,不要不耐烦或者不予理睬,向他人问路时,则事先要用尊称,事后勿忘道谢。
    3.帮助老弱
    遇到老弱病残者,或是盲人,孩子有困难时,应主动上前加以关心,帮助,不要视若无见,甚至对其讥讽或者呵斥
    4.扶正斗邪
    遇到打架,斗殴,盗窃抢劫或者其他破坏公务,破坏公共次序的行为,应挺身而起,见义勇为,与坏人坏事做斗争,不要事不关己,走为上策。
3.保持距离
    行路多为龚国功场合进行故而应当注意随时与其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社交礼仪认为:人际距离在某种情况下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他不仅反应着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现状,而且也体现着其中某一方,尤其是保持某一种距离的主动者对另一方的态度,看法,因此不可马虎。
    通常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行路之时,对此应正确地加以运用。
    1.私人距离
    当两人的距离在0.5m之内时,即为私人距离,它又称亲密距离,仅适用于家人,恋人,至交之间。与一般关系者。尤其是陌生人,异性共处时,应避免采用
    2.社交距离
    当两人相距在0.5-1.5m之间时,几位社交距离,这一距离主要适用于交际应酬之时。它是人们采用最多的人际距离,又称常见距离。
    3.礼仪距离
    当两人的距离在1.5-3m之间时,即为礼仪距离。它有时亦称敬人距离,该距离主要适用于向交往对象表示特有的尊重,或用于举行会议,庆典,仪式。
    4.公共距离
    当两人的距离在3m以外,即为公共距离,它又叫大众距离或者“有距离的距离”,主要适用于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共处。在公共场合行路时,与陌生人之间应尽量采取这种距离。 
    人是社会的人,除了个人的生活,家庭生活之外,人们必不可少的要置于公共成和,参与社会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彼此包容,谦让,理解,互助,也是作为人的根本。公共礼仪培训的知识也是旨在让人们更好的与社会相处。


 
 

『下一页 』教师礼仪培训:做“为人师

CopyRight @ 2006-2011 All Right Reserved 武汉逆风飞扬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花桥二村圆梦圆国际广场C座2806室
联系电话:027-82261442  027-82625458 QQ客服:743225261 1753888918 鄂ICP备0900580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0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