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节 民俗风情
一、婚嫁习俗:
在益阳,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很少叫爱人或夫人,也不像其它地方,如广东叫老婆,而最喜爱称“堂客”,找对象结婚谓之“讨堂客”。已婚的妇女们被称为“堂客们”。“堂客”这个称呼,外地人特别是外省人听了困惑不解,有的人还以为这是对妻子的蔑称。本地多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是长期以来,人们代代传承这个称呼而已。
其实,“堂客”一词是益阳人对已婚妇女们的尊敬之称。追本溯源,它应该与益阳民俗中的婚嫁习俗密切相关。
益阳本地的婚嫁习俗,大概要经过看亲定庚、择吉报日、花轿迎亲、告祖仪式、颠轿传统、媒婆招劫、拜堂成亲、大闹洞房、回门等内容及仪式,现择要简述之。
1、花轿迎亲:
它是千百年来益阳湖乡人民最盛行的、传统的、隆重的婚嫁习俗。也是青年男女最看重的婚嫁礼仪。其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程序繁复,场面热烈。即使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在益阳湖乡的山村还能时常看到这种花轿迎亲、前呼后拥的热闹场面。
迎亲的花轿一般选用竹材或用木材制作。做工精巧、装饰艳丽。轿外披红挂彩,喜庆吉祥,气氛热烈。由四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四抬花轿”, 由八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八抬大轿”。益阳人民用花轿迎亲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示对新娘和新娘家庭宗族的尊重;
二是显示出迎亲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热烈。因此,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轿,风风光光进婆家,以抬高自己身价。另外,如果婚后夫妻俩发生口角,男人叫堂客“滚蛋”的话,女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敬自己的男人:“滚蛋?没那么简单吧?!我又不是自己走上门来的。是你家请人用八抬大轿把我抬来的,明媒正娶嫁来的。要走也行,不过那还得请你用八抬大轿送我回娘家去。”
因此,在七仙湖周边地区,至今仍传唱着这么一首妻子与丈夫辩理的民谣:
你叫我走人我不依, 男人家做事得讲理。
我一不是(走)路来的, 二不是(坐)船来的,
是你用香蜡钱纸拜来的, 锣鼓唢呐吹来的,
花花大轿抬来的, 明媒正娶讨来的!
…………
男人家听了自己堂客理直气壮的辩白,也就哑然无辞了。
益阳花轿迎亲,一般启用三顶轿子。最前面一顶为高宾轿,里面坐着男女高宾大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务是为新娘出嫁开道。中间的那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后面的那顶是送亲轿,坐的是新娘的婶娘或姨娘。高宾轿和送亲轿外表为绿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坐的花轿则是大红色,表示喜庆吉祥。花轿的背面悬挂有筛、镜、剑,或刻有类似的特殊图案。那些是辟邪镇妖的吉祥物。据说,竹筛可以驱鬼、明镜可以照妖、宝剑可以斩魔。以此来保护新娘一路平安,顺顺当当到婆家。
抬花轿的轿夫是清一色的男子汉,挑选十分严格。要求年轻力壮,五官端正,性格开朗。除此之外,还有严格要求:未婚男子,必须品质优秀,没有偷鸡摸狗、搞歪门邪道的劣迹;已婚男子,必须是夫妻和睦,品质优良,有子有女,精明能干,卫生体面。那些离过婚、亡过妻、常吵架、品质低劣的男子,是没有资格抬花轿的。
2、告祖仪式:
新娘出嫁那天,娘家要大办筵席,俗称办“出嫁酒”。以此来款待各方族长,本族长辈,亲朋戚友和前来祝贺送礼的邻里乡亲。清早,常用茶点待客。茶,有时季讲究。冬春季节,一般用甜酒和茶食;夏秋季节一般用桂圆红枣鸡蛋茶。点,即点心,常有九碟不同的茶食。分别是雪枣、花根、花生、酥糖、巧稞、炸蚕豆、小花片、胶切、蛋糕、瓜子。.外加香烟、槟榔等。用过早茶,出嫁酒筵席便很快就摆上了桌子。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桌。屋内屋外、楼上楼下,场面热烈。席面丰盛无比,尤如皇帝老子嫁公主一般。常有弹琴卖唱讨红包者形容道:“鸡鸭鱼肉挤满台,炒煮煨炖胃口开;凉拌拼盘品种多,美酒可乐配好菜。八方宾朋四周坐,男女老幼乐开怀……今朝嫁出贤惠女,明日接纳吉祥财”。
吃罢“出嫁酒”席,新娘准备上轿出门。上轿之前,还要举行“告祖仪式”。仪式须在娘家堂屋里举行。先用朱红木制作的菜盘将男方家随接亲队伍一道送来的一桌丰盛的酒菜(习惯称“告祖席”)摆放于高桌子上。一般是十二道荤菜和一坛美酒。菜肴丰盛,制作精良,每碗菜上贴有红纸剪的喜字。并在堂屋里的神龛上系上一段红绸,点燃一支红烛、三柱香,然后新娘新郎面对神龛并肩站立,听候司仪人的口令。新郎新娘双手合掌,三次作揖后,跪拜磕头三次。站立,再作揖三次。表示对祖宗高德、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今日与祖宗告别,嫁到异地他乡,从此就成了别家的人。但仍祈求祖宗保佑幸福、平安,早生贵子,再报祖恩。长辈、父母、亲戚等站立两旁,陪伴祈祷。告祖仪式一般由本族年龄最大的长辈或族长主持。礼毕,女方父母为女儿披上红盖头,并扶送上轿,也有的是由新娘的兄弟背上轿的(因为当地民俗中说,“土能生万物,地可纳千祥”,它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因此,女儿出嫁上轿时,脚不能踏地,否则带上娘家泥土出嫁,会给娘家带来“失财”的厄运)。
有些地方还有哭嫁习俗。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嫁出去距离远,朝夕相处的亲人从此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心理牵挂;二是因为旧时代里,男尊女卑。女子到了婆家要受丈夫和婆家父母的严格管教,为其日后可能被欺侮而担心罢了。
新娘上轿坐定,父亲要为女儿关好轿门并上好锁,有的还贴上封条。这是洞庭湖一带湖乡人民的一种习俗遗风。其来历可追朔到流传千古的“梁祝姻缘”。
据说,当年祝英台被迫坐上花轿去马家成婚。由于当时轿门没有上锁加封,当花轿路过梁山伯坟前时,祝台英执意要求下轿看坟。下得轿来,只见昔日心爱的人已变成了一堆可怜的黄土。祝台英肝胆欲裂,痛不欲生,突然,她一头撞在墓碑上。霎时,只见电闪雷鸣,石崩坟裂,随即一股清烟从坟墓中飘出,梁祝二人便化作了一对彩蝶,双双飞向彩虹高挂的天堂去了。于是,马家喜事变成了丧事,只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或出别的意外,从那以后,千百年来,民间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新娘上轿后,必须加封上锁,以保万无一失。
锣鼓咚咚,唢呐声声,花轿在欢乐的鞭炮声中起轿上路了。前面有四盏某府大红喜字的灯笼开道。中间是送亲和迎亲的大队人马。大量的嫁妆被迎亲的人挑着、抬着,招摇过市。五颜六色、艳丽夺目。三顶大轿排列在队伍中间缓缓行进。气派威风、热烈非凡。花轿虽不及现代轿车华贵气派,但由四人或八人抬着,“闪唧丫唧”,倒是别有一番风韵味和情趣。
但有时加封上锁也容易出意外。据说有一年冬天,十分寒冷。七仙湖区大雪飘扬了七天七夜,整个湖面被冻结起来了。平时到对岸去必须绕湖堤半圈。从冻结的湖面走过去,可少走许多路程,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天寒地冻的,大家多么难受啊。于是,湖边一家接亲的人马返回男方时,便抄近道,在湖面冰块上走过对岸去。快要上岸时,岸上迎亲的人群兴奋不已,于是提前点燃了火药铳,代表新郎家热情欢迎新娘的到来。只听得“砰、砰、砰”三声巨响,响声还未落定,抬轿的、挑嫁妆的、送亲的人一个都不见了。原来冰块被震破了,新娘与其他人都落入了水中。等到把轿子捞上岸来时,新娘已绝气归西了,其它人则没出大事。于是,这家的喜事也变成了丧事。
3、歪轿习俗:
一路上,抬花轿的轿夫们还时不时地上演“歪花轿”的节目(比如北方的“癫轿”,还唱“癫轿歌”咧)。它既是湖乡人民古老的民俗,又是轿夫的最出色的滑稽剧。轿夫们把花轿抬得左摇右摆,上下起伏,令新娘在轿内坐立难安。因为轿夫们有一整套的理论,说什么“经得起‘歪’的新娘,才经得起生活的风吹浪打;受得了‘晃’的新娘,才会对爱情坚贞不二”。于是新娘、新郎和女方家人也没多少怨言可说。新娘要是想在路途中少受轿夫们的“歪晃”之苦,倒是有办法可想。新娘应事先托付送亲的女高宾--送亲娘子,或媒婆,在歪轿高潮到来之际多塞给轿夫们香烟、槟榔、糖果和红包。示意轿夫高抬贵手,放新娘一马,对新娘多一点关照和宽谅。
4、媒婆遭劫:
花轿在路中行进或轿夫们落轿休息之时,接亲的、送亲的、抬嫁妆的以及吹吹打打的乐队,大队的人马招摇过市,常常吸引沿途各方看热闹的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年轻小伙子、姑娘们、小孩们。特别是年轻妇女,她们也曾是坐花轿嫁来此地的。见此情景,回想当年自己出嫁,记忆犹新,幸福美满,喜形于色,回味无穷。而且当年的她们也曾沿途一路遭人“敲诈”。今日不敲诈别人,起一起别人的味,实在想不通呢!于是她们便怂恿小孩子们,小伙子们,在路上设置障碍,把新娘的花轿团团围住,以讨得喜糖、喜烟和槟榔。特别是“媒婆”,此日难逃一劫。因为按当地习俗,“媒婆”是男女双方的牵线人,是代表男女双方的公关“大使”。接亲这天要负责沿途各种关系的处理,逃跑是没有用的。因为媒婆不能按指定的时间把新娘接到婆家,耽搁了进亲的良辰吉时,媒婆不仅得不到男方的大红包,更是负不起相关责任的。因此,识相的“媒婆”一路上代表男女双方积极主动的装烟发糖,以求一路上少费波折,顺畅及时把新娘护送到男方家完婚。
吃罢喜烟喜糖,沿途围观看热闹的人群便让开一道,让接亲队伍顺利通过。如果是不识相的“媒婆”,既不发烟又不发糖,看热闹的群众便主动开叫了:
媒婆媒婆真好当,东家大礼怀中放。不装烟来不发糖,今朝看你哪里藏?
这时,与媒婆相识的人便邀上几个人一拥而上,扯住媒婆的衣袖。此刻媒婆若识相还来得及。否则,媒婆身边带的烟、糖会被一扫而光。有时甚至衣服都被扯破,鞋帽也弄丢了。媒婆往往会被弄得啼笑皆非,甚至狼狈不堪。
还有的时候,当地喜欢耍滑稽的中年人甚至老头子,喜欢怂恿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围住花轿讨新娘新郎的喜糖吃。若遇新娘新郎小气,出手不太大方,他们便会教那些孩子们唱些顺口溜,逗一逗,气一气新郎新娘,以使新郎新娘多给一些糖吃。顺口溜唱道:
“新姑娘,旧姑娘,胯里夹只芋头娘;不装烟,不发糖,小心夜里摇垮床!……”
顺口溜唱得新娘新郎面红耳赤,怪难受的。为了讨好孩子们说些吉利话,新郎只好叫新娘下轿,新娘装了烟,发了糖,又发槟榔。这时,那些孩子们又唱开了:
“新郎官,新姑娘,大家说你好大方。发了烟糖发槟榔,顺顺当当去拜堂;早生贵子当爹娘,荣华富贵登京堂”